English

新中国的大阅兵

1999-10-03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新中国的大阅兵

阅兵是传统的军事仪式。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一向重视阅兵。在革命战争年代,部队出征或重大战役前后,大都举行阅兵。新中国成立时,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1959年建国10周年,共举行了11次国庆阅兵。1960年以后,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直到1981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阅兵,并于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了大型的国庆阅兵式。

阅兵是展现武装力量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一般而言,阅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阅兵式,即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二是分列式,即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的检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共进行过12次国庆阅兵,其中1949年开国大典、1954年国庆5周年、1959年国庆10周年和1984年国庆35周年4次国庆阅兵,具有代表意义。

开国大典阅兵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天安门广场。

这次阅兵活动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后的第一个军事盛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并亲自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阅兵司令员朱德总司令在阅兵总指挥、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陪同下,检阅了受阅部队,并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随后,聂荣臻率领陆、海、空三军受阅部队的分列式由东至西从天安门城楼前通过。首先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是年轻的人民海军,随后跟进的是步兵、炮兵、摩托化步兵、装甲步兵、坦克兵和骑兵师。在步兵行进的同时,年轻的人民空军各型战机飞临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人民代表的检阅。此次受阅官兵1.6万余人,火炮119门,坦克和装甲车152辆,汽车222辆,飞机17架,军马2344匹。整个阅兵历时两个半小时。

国庆5周年阅兵

1954年10月1日上午10时,北京天安门广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在阅兵总指挥、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杨成武的陪同下检阅了受阅部队。随后举行了分列式检阅。军事学院的学员最先列队进入天安门广场,跟进的是步兵学校、炮兵学校、工兵学校、坦克学校、航空学校、海军学校的学员队伍。随后进入广场的是水兵、公安部队、步兵、骑兵、摩托步兵、伞兵、炮兵及坦克部队。当步兵行进过广场时,空军部队各种飞机的行列掠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受阅官兵共1.0384万人。整个阅兵历时63分钟。

与开国大典阅兵相比,此次阅兵军种齐全,武器装备机械化程度有较大提高。

国庆10周年阅兵

1959年10月1日上午10时,北京天安门广场。

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林彪在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陪同下,乘阅兵车检阅了陆海空三军受阅部队。之后,受阅部队进行分列式。受阅部队由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和6个空中梯队组成,共1.1018万人。

受阅部队官兵身着新式军服,佩戴军衔。第一个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是军事学院方队,之后依次为水兵方队、步兵方队、空降兵方队和由144门各种口径火炮组成的7个炮兵方队、由9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组成的装甲兵方队。同时,由155架喷气式轰炸机和歼击机组成的空军空中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整个阅兵历时58分钟。

这次阅兵与5周年国庆阅兵相比,受阅武器装备的国产化程度大大提高。

国庆35周年阅兵

1984年10月1日上午10时,北京天安门广场。

这次国庆阅兵,是中国人民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之后,在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举行的,是继1959年国庆后,24年来第一次盛大的国庆阅兵。

总参谋长杨得志任阅兵领导小组组长,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任副组长,并担任阅兵总指挥。受阅部队共1.037万人。

上午10时,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国庆阅兵总指挥秦基伟陪同下,乘敞篷车检阅了受阅部队,并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讲话。之后,阅兵分列式开始。受阅部队共42个方队。由陆、海、空三军指战员组成的仪仗队,护卫着八一军旗,率先进入天安门广场。军事院校的6个方队,5个步兵方队,水兵队、空降兵队、女卫生兵方队、武警部队方队和男女民兵方队全副武装,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随后是绵延数公里的24个机械化部队方队,分四路进入天安门广场。这24个方队由陆海空三军的428辆战车组成,其中有反坦克导弹、火箭炮、火箭布雷车、大口径榴弹炮和加农炮、装甲输送车、坦克、自行火炮、海军导弹、空军导弹和战略导弹等。

受阅空军驾驶着94驾由喷气式轰炸机、强击机和歼击机组成的四个空中梯队,掠过天安门上空。整个阅兵历时1个小时。

这次阅兵是中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